2021-09-25 15:51:20 來源: 作者: 王嬋 李俊杰
我要分享:
《陶瓷十五論》內文 資料圖片
《陶瓷十五論》封面 資料圖片
核心提示
古往今來,不少發生在人類身邊的重大事件隨著時間的流逝而“退出”了人們的記憶,而記載人類活動的書籍不論時間遠去多久,都會“復活”再現。論述介紹中國陶瓷的圖書浩如煙海,種類繁多,我們不可能有精力和時間一本本了解和閱讀。但與我們工作范圍和生活環境息息相關的圖書,我們依然對其十分執著,樂此不疲。
150年前清同治時期的《陶瓷十五論》就是一本讓我們回味的圖書。這本書的作者是清同治時期生于禹州市神垕鎮的一個普通陶瓷工匠。時隔150多年,我們仍能從那早已失去墨香的發黃的紙頁中,聽到瓷器開片的美妙樂聲,聯想到工匠們勞作的畫面。
《陶瓷十五論》這本書 講了些什么?
在禹州市神垕鎮任星航家,任星航打開一個檀木箱子,從里面拿出一本封面破損、紙頁發黃、內文用小楷毛筆抄寫的線裝書籍,字與字之間,段與段之間根本沒有分開,而且一通到底,只是在字的旁邊用紅筆畫個逗號、句號,文字用的是繁體字。
在任家后人的詳細解讀中,記者初步了解到因為這本手抄書共有十五論:論土、論泥、論灰、論鹼、論藥(釉)、論黑碟、論匠人、論供作、論火、論窯、論抱窯、論燒窯、論管窯、論裝窯、論割籠等,所以起名叫《陶瓷十五論》。
在任家后人的指導下,記者看了幾個章段,如“論火”篇載:初點火務要點勻流,使火起得旺,則至底火旺,可以燒一、二班,若點得不勻可以多燒一、二班,早飯后至午飯時為一班,午飯后至喝湯時為一班,前半夜為一班。
《論管窯》章段中說:端午節規,窯上供作以及燒窯、鐵匠等,俱一初五清晨,用早飯一頓,每人江米干飯,用花墩子碗一碗,花油饃(蔥花油饃)足用,黃酒一壺。
還有《論匠人》一節中載:匠人窯場內做輪者做胚者謂之匠人,成閣坯為之供作,一供一作,胚方能成,其實都是匠人,其功有五好,第一要綻把好,第二要底好,第三要蕢好,第四要厓好,第五要錢好。每論1000余字,全書約20000字,無標點,每論用一段寫完。
碗藥山與作者的關系
據《任氏家譜》記載:任氏家族原籍山西榆次,乾隆二十六年(1761年)任希業帶著家人來到禹縣。據他的后人講,任希業是個頭腦清晰、有經商理念的商人。當他聽說禹縣神垕鎮是個陶瓷之鎮,在歷史上很有名氣時,便動了要到神垕經營瓷器的念頭。隨后,他和兒子任永基一起從事瓷器經營。當時,神垕鎮有很多家小作坊,以生產、經營粗瓷為主,經營的門店一街兩行,人來人往,他們家開的瓷器店生意興隆。當時管理這個店的是任希業,其子任永吉主要負責與客戶聯系溝通及發貨,任永吉的兩個弟弟負責到各個窯口作坊選貨、進貨。時間一久,他們發現了一個更大的商機,那就是這些窯口和作坊隔不了幾天就得去進批釉料,一家雖說用量不大,但全神垕幾百家窯口和作坊,所需的釉料不是個小數。經過考察和多方討教,他們于乾隆三十六年(1771年)和另外9人合伙購買了神垕鎮以北十余公里的碗藥山,作為制瓷和釉藥基地。
碗藥山位于鳩山鎮李村轄區內,山不高,山上的石頭呈青灰色。明朝,神垕人在此山中發現了一種神奇的礦石。這種礦石像狗頭金一樣,是天然完美的黑藥,碾粉之后不需要加其他材料,即可燒出又黑又亮的瓷碗。
碗藥山被任氏家族買下來的20余年后,任志修成了主要經營者,收工人10多名,每天采藥(釉)石,供給所需的燒窯人。時間久了,他和燒窯的工匠熟悉了,談話中,說得最多的是燒窯的工藝和釉藥的配比等技術上的事兒。幾年后,任志修積累了很多關于制瓷和燒窯方面的經驗和知識。
何不把這些工匠的經驗和知識系統地整理出來,為瓷界和后人提供一些參考的資料?于是,他走遍各大窯口和作坊,向工匠們虛心學習。為了讓理論結合實踐,他的父親在自家建立了一個窯口。他們邊制作、邊總結、邊寫作,用了7年時間,寫成了系統的介紹技能燒制、管理、規矩等的鈞瓷專著。
根據任家的家譜推測,這本書的成書時間約為同治六年(1867年),距今有150余年。但我們見到這本書的封面寫的是“中華民國”二十一年(1932年)任志修著,這是為什么?事情是這樣的:任志修是在同治年寫完的這本書,因當時的保存條件有限,存放到1932年時破爛發霉,字跡不清,任志修的孫子任清選重新抄寫了一遍,作者仍是任志修,日期寫的是抄寫時間的日期。
《陶瓷十五論》 是首部鈞瓷專著嗎?
先看一下歷朝歷代有關鈞瓷的著述,在禹州市史志辦公室編修的《中國鈞窯志》一書中,記載關于瓷的最早圖書是先秦的《考工記》,里面有“窯變之器”的字句。后來的《杜陽雜編》《輟耕錄》《博物要覽》《長物志》等,都有關于瓷的記載。清初程哲寫的《窯器說》主要也是論述景德鎮窯器和各地各窯,及宋代各窯、清代瓷器。民國初年黃矞編的《瓷史》,論述的也只是中國陶瓷業從上古到清朝末年的發展歷史,關于鈞瓷系統全面的論述不是很多。如《留青日扎》中說:“鈞州窯,鈞州稍具諸色,光彩太露,器極大,今河南新改禹州,其器免絲紋、火焰青青”等寥寥幾句。還有《儼山集》中記載“鈞州缸”“鈞州葵花水奩一幅”“葵花水低一個”等器物,也只是提到了幾個品種。
清代的《南窯筆記》記載著古窯者7條、明窯者6條,胎、釉彩、青料等22條,并詳細記載了燒制瓷器所使用的原料及其出處,以及景德鎮制瓷業的繁榮盛況,書中對鈞瓷的記述僅涉及北宋鈞窯、官鈞窯、原料、釉色、爐鈞等,篇幅不大,只是大致提到遠不及景德鎮瓷窯及瓷器。
而《鈞瓷藝術與文化》中記載瓷器專著的圖書頗多,影響頗大的有《百寶總珍集》《清波雜志》《宣德鼎彝錄》《儼山集》等,這些文獻如前所講,關于鈞瓷的論述大多斷之續之,有的只是提個鈞瓷之名字,詳細、系統專門論述鈞瓷的基本上沒有。
光緒三十一年(1905)的《鈞窯瓷業公司章程》,是一份反映清末民初鈞瓷制造工業的重要文獻。這一份文件式的文獻比《陶瓷十五論》晚38年。
而現當代,關于鈞瓷的圖書琳瑯滿目?!吨袊x窯志》記載的首部鈞瓷專著《鈞窯》是198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。由此可見,《陶瓷十五論》不但較之歷代鈞瓷文獻的記載詳細、系統和全面,而且據目前已發現的各種資料而言,很有可能是最早的鈞瓷專門論述的手抄本圖書。
遺憾的是那個年代,關于鈞瓷的著作只能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民間擴散,不可能出版并在全國乃至更廣的范圍推廣,但它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。當時,抄寫這本書的有不少鈞瓷藝人和新人,他們在吸取書中的精華之后,都運用到了鈞瓷生產實踐中,為鈞瓷產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小的貢獻。
責任編輯: 龔政明
附件:
許昌日報客戶端(Android版)
請使用手機瀏覽器掃描
許昌日報客戶端(iPhone版)
請使用手機瀏覽器掃描
許昌日報社 版權所有 未經允許 請勿轉載
地址:許昌市龍興路報業大廈 郵編:461000 豫ICP備:05010577號 經營許可證編號:豫B2-20180241 業務電話:0374-4399669 值班電話:0374-4399669 郵箱:cn.21xc@foxmail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