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-09-24 17:09:22 來源: 許昌報業傳媒集團 作者: 黃增瑞
我要分享:
尚喜全(右)接受記者采訪。 記者 黃增瑞 攝
核心提示
呂姓人從山西省洪洞縣遷徙至許昌市許開路西段,經過幾代人的繁衍生息,逐漸形成了呂橋社區。呂姓人曾在高底河上修建呂家橋,如今隨著時代的變遷,該橋已被深埋地下,但其濃郁的歷史氣息,卻為該社區增添了幾分厚重感。本期《許昌往事》,記者來到呂橋社區,通過老居民的講述與回憶,追尋該社區的過往。
呂姓人遷徙至此
年過八旬的尚喜全是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尚集鎮人。年輕時,出身貧寒的尚喜全勤奮好學,考上了鄭州大學政治系。畢業后,他先后任許昌市越調劇團副團長、原許昌縣小召鄉中校長、許昌遠東傳動軸廠辦公室主任等職,對地方文史研究頗深,主編有《尚集鎮尚氏家譜》。
“根據我的走訪與考證,呂橋社區的呂姓人是在明朝洪武或永樂年間,從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遷徙至許昌的?!?月16日,在建安區新元街道辦事處呂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,尚喜全這樣對記者說。
那么,從山西遷徙到許昌的呂氏先祖為啥會把家安在此處呢?尚喜全說,歷史上,許昌城北有一條河流為潩水河,也就是后來的高底河,它發源于登封、新鄭、禹州的三地交界處。流經長葛增福廟、和尚橋,許昌丈地、黃橋、武店、呂橋、忽莊、宋莊、俎莊、徐灣、三里橋等村莊,最后由西華、周口入淮。
據史料記載,明清年間,高底河幾乎年年暴發洪水,河水泛濫,沖垮河堤,禍患兩岸人民。由于洪水不止,泥沙淤積,造成兩岸堤壩越筑越高,導致河底高于地平線,成為“地上懸河”,俗稱高底河。
當時,許昌城西北方向形成了一個名叫“西洼”的湖泊。呂橋村的地勢相對較高,由于水流緣故逐漸形成了河道,加之歷年歷代治水、治河,水患逐漸減少,呂橋村人在洪災過后的土地上開墾、耕種,逐漸形成了村落。
該村所處位置曾是一條官道,與原許開路形成十字路口,獨特的地理交通位置,成為呂氏移民在此的主要原因。
明代至今,歷代呂姓人在許昌繁衍生息,經過約600年的發展,如今呂橋社區的居民有2000余人。
呂家人建橋為呂家橋
據《許昌地名史話》記載,山西移民遷址許昌,新居村莊多數沿河而建,成帶狀排開。
“呂姓人到尚集進行商品貿易,需要穿過高底河。起初,村民為方便過往,砍伐兩棵大樹在水面上鋪設木質橋梁。
隨著生活條件的好轉,修橋被村民提上日程?!鄙邢踩f,一個地方修橋,大都是聚全村之力,靠捐獻糧食和銀兩修橋。清乾隆年間,呂姓人發動民眾募集資金,準備修建石橋改善群眾出行條件。
“修橋的善款到位后,大家從新鄭、登封等地的山上,靠車拉人推運來石塊。歷經數年,建起了一座青石結構的石橋?!鄙邢踩f,石橋長約10余米,寬約4米,由長條青石鋪成,主橋三孔,方形水道。
這座石橋雖然規模小,卻是明朝末年潩水河上的第一座石質橋梁。史料記載:“許有呂家橋,蓋出許由長社渡潩水之第一橋也。橋右呂姓之地居多,此呂家橋所由名?!?/p>
“1958年,國家興建水利項目高底河改道,呂家橋逐漸廢棄。后來,村里加快了道路建設,呂家橋被埋在地下。如今,知道地下有石橋的人估計沒幾個了?!鄙邢踩f。
周家人建廟叫周家廟
“如今,我們社區姓呂的人占大多數,姓周的也有一部分?!眳螛蛏鐓^文書呂超峰說,呂姓人遷居至此后,有一戶姓周的生意人也在此安家。呂家人建橋,周家人修廟。在封建社會,修橋建廟是“有功德”的善舉,做生意的周姓人募集銀兩,在呂家橋北側,建起一座占地約10畝的寺廟。
今年剛70歲的呂松成,在原呂橋村當了19年的黨支部書記。呂松成回憶,小時候,他讀一年級就在周家廟的大殿里上課。在他的記憶中,周家廟坐北朝南,西有樓閣,后有大殿。大殿呈方形,由多根圓木支撐房頂。
1997年,呂松成任呂橋小學校長,重建學校時,施工隊在地下挖出十多通大小不一的石碑,后來被埋在學校的西操場。
呂橋村原有兩個舞獅團隊,他們會在春節期間進行舞獅表演。表演前,村民會先到周家廟擺放貢品,祈求神靈保佑。
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周家廟的大部分建筑被損毀,但隨后出土的石碑,記錄了很多著名人物、歷史信息,讓人從中了解了明朝末年,許州北部尚集鎮、呂橋村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,以及當地群眾生活狀況,具有一定的歷史參考價值。
采訪時,記者在原呂橋小學校園看到,因為鄉村學校生源減少,該小學與其他學校合并。如今,呂橋小學校園處于空置狀態。
責任編輯:
附件:
許昌日報客戶端(Android版)
請使用手機瀏覽器掃描
許昌日報客戶端(iPhone版)
請使用手機瀏覽器掃描
許昌日報社 版權所有 未經允許 請勿轉載
地址:許昌市龍興路報業大廈 郵編:461000 豫ICP備:05010577號 經營許可證編號:豫B2-20180241 業務電話:0374-4399669 值班電話:0374-4399669 郵箱:cn.21xc@foxmail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