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-09-24 17:03:55 來源: 許昌報業傳媒集團 作者: 黃增瑞
我要分享:
三通石碑被鑲嵌在原呂橋小學校園的墻壁上。 記者 黃增瑞 攝
核心提示:呂家橋最初的修建者有呂秋、呂涇、呂軸等9個主要負責人。橋修建好后,因洪災該橋被多次沖毀。這在后來出土的石碑上都有記載。在呂橋社區,至今還傳頌著呂善人的故事與傳說。
呂家橋曾多次維修
9月17日,記者在呂橋社區采訪時,該社區文書呂超峰和尚喜全等幾位熱心居民,帶領記者來到原呂橋小學。該小學大門西側的墻壁上鑲嵌有三通石碑,其中兩通石碑為明清時期的“重建呂家橋記”,另外一通石碑為“重建玄帝行宮”。
這三通石碑記載了重修呂家橋的歷史,描述了呂家橋的大致容貌。其中,明末的一通“重建呂家橋碑記”由青石構成,高約220厘米、寬約80厘米、厚約24厘米。行楷書滿碑約14行,涉及捐款人姓名、地位、職務等信息。
“呂家橋第一次維修是在1627年,修筑時間長達3年。修橋期間,許昌可能發生了嚴重的自然災害?!鄙邢踩f,據該碑的文字記載,第一次維修呂家橋,最大的捐資者是典服呂思,捐銀百兩。重修此橋的直接領導人呂秋捐銀十兩,呂秋的兒子呂敬民捐銀十兩,呂余全捐銀十兩,再加上其他居民捐款,總計捐銀150余兩。碑文撰寫人是河南杞縣著名儒學文人李一騰,字云蛟。
尚上救濟災民受贊譽
在多次的修橋過程中,尚集人慷慨解囊,其中尚上帶頭協鄉親15人,為重建呂家橋捐銀十一兩。由此可見,作為幾乎同時從山西洪洞遷徙到許昌的“老鄉”,兩個姓氏之間一直延續著純樸的友誼。
尚喜全介紹,據《許州志》和民國二十二年的《許昌縣志》記載,雍正七年(公元1729年)七月連降大雨,許昌城北的潩水河暴漲,鄉間被大水淹沒,呂橋村受災群眾有數百人,一時間,他們寢無所,食不果腹。
災難面前,懷有仁愛之心的尚集人尚上,立即召集家人,使用樹木、玉米稈、麥秸等,搭建茅棚數十間,連續賑粥20多天,期間沒讓一個災民餓死。不僅如此,尚上還焚毀祖上債券,永遠不讓災民還賬。尚上的感人事跡在尚集鎮周邊廣為傳頌,影響深遠。
清朝雍正年間,許州知州董思恭把尚上及其家人扶危救困的美德和義舉記載到《許州志》上,并行文上奏乾隆皇帝。乾隆皇帝對尚上的做法大為贊賞,頒旨“義行可封”,欽褒尚上義行崇祀忠義之詞,并劃撥政府銀庫,在許州修建尚氏《義行可封》石牌坊和祠堂,來弘揚和宣傳尚上的感人事跡。
“這充分說明尚集村與呂橋村兩地群眾之間,多年來形成了高尚的情懷和無私的大愛?!鄙邢踩f。
記者由此聯想到前不久發生在我省的特大暴雨災害,許昌市民有的為外地災區捐獻衣物,有的安置外地災民,體現出了“一方有難,八方支援”,眾志成城的社會力量。
呂善人曾助受困車輛
記者在呂橋社區采訪時,不少年齡大的居民提到呂善人。原呂橋村黨支部書記呂松成說,他小時候聽老人講,呂善人長得非常壯實,而且力氣驚人,為人樂善好施,經常做好事。凡車輛在呂家橋上遇洪水受困,呂善人就會出現,助推受困車輛順利過橋。
有一天,呂善人和村民趕著馬車到山上拉煤,返回走至許昌城南的蔣李集時,因擔心車輪壓壞莊稼,他二話不說擼起衣袖,用雙手抬起一側車輪,讓另一側車輪碾壓在路面上,就這樣走過了道路狹窄的莊稼地。
馬車走出莊稼地后,呂善人等人來到村頭的打麥場歇息。當他準備在麥場的一口井里打水喂牲口時,當地群眾不讓他打水。這讓呂善人非常生氣,只見他用胳膊夾起麥場上的兩個石磙堵住井口。當地村民一看,連忙求呂善人移走石磙,井水隨便使用。
1999年7月,尚喜全在呂橋村考證、抄寫出土的碑文時,一位老人王丙林曾告訴他,呂橋村確有呂善人,清乾隆年間乾隆皇帝曾親題“呂善人”匾額,褒獎其善行?!斑@塊匾額以前我還見過,‘文革’之后,就再沒有見過了!”呂松成說。
責任編輯: 龔政明
附件:
許昌日報客戶端(Android版)
請使用手機瀏覽器掃描
許昌日報客戶端(iPhone版)
請使用手機瀏覽器掃描
許昌日報社 版權所有 未經允許 請勿轉載
地址:許昌市龍興路報業大廈 郵編:461000 豫ICP備:05010577號 經營許可證編號:豫B2-20180241 業務電話:0374-4399669 值班電話:0374-4399669 郵箱:cn.21xc@foxmail.com